铜材料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是近代以来,用于工业的铜合金却未能赶上时代步伐。随着工业进步,铜合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国民经济关联度一度达到80%以上,但由于铜资源的匮乏,铜加工技术未能得到重视,应用被国外掣肘。
正如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动机主要依赖进口,技术的封锁也让国内生产的铜及铜合金找不到在应用和验证的机会,导致性能普遍较低,都不能用于大功率异步牵引电动机,严重制约我国重大工程实施。因此开发高强、高导、耐热的经济实用的铜合金材料迫在眉睫。
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与粉末冶金领域有着70多年的历史沉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6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成中南矿冶学院,并开设国内最早之一的金属工艺系,攻克了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高铁、大飞机等诸多国家重大科研所需的关键材料。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铜合金的开发责无旁贷的落在中南人的身上。
1999年,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尹志民、汪明朴教授牵头了一个科研项目:大功率异步牵引电动机转子关键材料的研究工作。
转子通常由导体和磁性材料组成,包括导条、端环和护环。纯铜由于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蚀性及良好的加工性能,非常适合制作功率较小、转速较低的电机的导条和端环。不过,纯铜的弊端在于强度较低,同时纯铜在高温下的抗软化能力低。
作为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的电动机,随着功率的增大,转速的提高,车速的加快,以及环境温度的升高,纯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为解决我国高速轨道交通的急需,结合中南大学特有的有色金属材料研究积累,以及对应用场景的综合分析梳理,尹志民、汪明朴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高导电和耐高温软化性能的高性能铜合金可用于转子关键部件的制造。
江西金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by JPTK 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赣ICP备19004588号-3